大学生网络成瘾
发布日期
2022-04-05
浏览人数
6893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定义 
    本文所称的“大学生”,是指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学生,其主要特征是: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准职业教育经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高,成长于学校环境之中,社会经验较少,具有承担行为责任能力的群体。这里和青少年群体作出一定区分,界定了研究对象群体,主要是分析大学生基本特性下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 Disorder,IAD)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金伯利•S•扬)。Grohol认为,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具有阶段性:第一阶段是成瘾阶段,新用户往往采用完全沉溺于其中的方式,来使自己适应新环境;第二阶段是觉醒阶段,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阶段是平衡阶段,此时用户进入了正常的互联网使用状态。他认为,那些被互联网“俘获”的人主要是不能顺利度过第一阶段,需要他人帮助进入第三阶段。而对于一个已经度过第一阶段并进入第三阶段的网络“老手”,也仍然有可能出现滥用,例如他想寻找更有吸引力的聊天室、新闻组或Web站点等。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性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危害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宏观面,泛指对社会,国家人才培养造成的危害;中观面,泛指对家庭和学校造成的危害;还有就是微观面,泛指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1.微观面——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①对自身身体健康的危害。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生理方面主要是由于长时间面对电脑,日常的生活规律变得紊乱。从实际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凌晨,上网持续时间较长,饮食不正常,睡眠不足, 生物钟失调、身体虚弱。心理方面主要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和正常的娱乐活动的时间被网络占用,造成“面对面”真实社会交往能力的下降,社会圈子缩小,角色错位,从而更多地把现实的感觉寄托在虚拟世界中,造成感情淡漠, 情绪低落, 注意力分散, 道德感弱化,严重的导致心理扭曲和畸形,甚至引发自杀。 
    ②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影响。网络成瘾削弱学习动机,影响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许多大学生痴迷于网络,一门心思扎在里面,致使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业成绩下降,出现逃课、逃学,有的甚至厌学、辍学。
    2.中观面——对家庭和学校造成的危害 
    ①对家庭的影响。首先,网络成瘾者每天沉溺于网络的各项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者费用更高;其次,一个家庭培养出一名大学生,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这种在物质和精神上投入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当一个大学生网络成瘾后,势必会分散精力造成学习下降,对学习丧失兴趣和缺乏动力,致使学业生涯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不能完成学业,这对于当下以独生子女居多的家庭来讲,在培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上损失很大,尤其在精神上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②对学校的影响。首先,网络成瘾具有“传染性”。由于现在大学生私人电脑的拥有率比较高,他们的网上行为会互相影响,甚至相互攀比。因此,大学生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网上购物、网上看电影和电视剧等行为会在同学圈子里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这种群体性网瘾最容易在班集体、宿舍集体、好友集体中爆发,这对于高校的日常管理甚至稳定发展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其次,造成师生间交流障碍,一些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结交网上未曾谋面的朋友,渐渐远离现实中的老师和同学,对老师和同学表现得越来越冷漠,忽视人际交往的真正情感需要,不能有效融入现实人群,加剧自我封闭和人际淡化,人与人之间信任感下降,使师生交流更加困难。再次,网络成瘾致使高校管理更难,网瘾大学生昼伏夜出、逃课上网的恶劣行为已经严重干扰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威胁到高校良好学习风气和浓郁校园文化的培育与存续,甚至威胁到高校办学质量的维持与提高。
    3.宏观面——对社会,国家人才培养造成的危害
    ①对传统文化及道德观的冲击。一方面,网络交流语言夹杂着大量的英语单词、拼音、符号、代码、不规范的自创“缩略语”等等,这种思路跳跃、语意断裂的异化了的语言往往成为聊天室中辨认同类和异端的“暗号”;另外,在因特网上中文是一种弱势语言,网上大部分的信息是英文,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中文在网络文化中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必将影响大学生中“网上一族”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游戏具有新奇和强烈的感官刺激性,许多网络游戏都包含着“攻击、战斗、竞争”等内容;为了吸引大众参与,网络游戏突出其新奇、刺激的特点,甚至不择手段,将攻击、欺诈等不良行为方式作为取胜的法宝。这就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到了反面的诱导作用,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区分游戏与现实的差异,道德认知模糊,将网络上惯用的不道德行为方式当作合理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②对思想政治教育冲击。网络在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目前网络中的强势语言是英语,网上的信息大多来自西方,尤以美国为首,在这些信息的背后隐藏着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有的含有恶意的目的。大学生接触到许多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相冲突,使不少大学生价值观念产生倾斜,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和反社会的意识。
    ③诱发恶性犯罪,严重危害社会。在网络空间,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由于不必与其他人面对面打交道,从而缺少现实社会中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使他们可以在网上肆意妄为,充斥在网络里的暴力和色情不断地冲击他们的道德底线,诱发其犯罪。计算机成瘾者也容易在窃取他人电子邮件或机密信息、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等方面导致网上违规、违法行为。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大学生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这些不良信息容易污染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道德感弱化,甚至扭曲大学生的心理,诱发大学生网络犯罪[2]。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也乘机滋生蔓延。造谣生事者置道德、法纪于不顾,或无中生有,或恶意中伤,或为泄私愤,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污染网络舆论环境。大学生由于自身法律意识淡薄、辨别是非能力欠缺,就容易不知不觉掉进网络谣言的陷阱,被造谣者所利用。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大学生群体与其他青少年群体对比,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敏感性,因此,对网络成瘾问题成因的探讨应从大学生内在的主观因素,以及外部的客观因素这两个角度去分析。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因素是由于青春期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造成的;而外在客观因素则是网吧、学校和家庭存在的一些问题。
    1.主观因素
    ①从高中到大学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不适应
    在大学中,无论是从学习的方式还是授课的技巧都和高中有着显著的区别,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就是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被动“获取式”的学习到大学的主动“擭取式”学习,这个转变过程中,缺少学习的监督者,使进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思想松散,不适应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加之电脑网络对其的诱惑力,使一些学生逐渐走入网络成瘾的道路。
    ②大学生心理需求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观因素之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自我的心理需求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群体,一个是刚进入校门的新生,另一个就是临近毕业的学生。这两个群体反映出来的共有特征都是自身的心理需求偏离了实际的情况。刚进校门的学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中学时期亲密,造成环境与人际关系适应困难,从而产生焦虑心理;而面临就业压力的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观上的不成熟使其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打击,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而网络提供的虚拟空间,能顺理成章地弥补现实的不足。随着网络依赖的加重,造成逃课,荒废学业,不思进取,性格孤僻,几乎不关心校园内的一切,神情恍惚,对现实中所有的事情不感兴趣,反过来就更加迷恋网络,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网络成瘾。
    ③大学生心理特质表现出来的认知水平偏低
    在校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共性特征是,精力旺盛,自我意识强,有实现自我的欲望,富于挑战性、冒险性,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但相对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正是由于大学生现阶段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加之校内生活相对较为封闭,与社会生活有着某种程度的隔离,所以对事物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差,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很少考虑到网络对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伤害。
    2.客观因素
    ①学校管理不够严格,网络限制建设不够健全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高校在网络信息建设上加快了步伐,网络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给高校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了成长的温床。比如在校园网络的安全上,由于网络安全管理难度较大,使得虚拟网络世界良莠不齐的信息资源不时地冲击校园网络文化,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深入
     思想政治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好正确的“三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观采用的最广泛的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成才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却面临着新情况,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通过网络,接触面更广、接触观点更多,致使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的碰撞、冲突更加直接、更加激烈,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发生动摇,甚至极少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怀疑。这些是直接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注意利用互联网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互联网所带来的一系列负效应。所以,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如何建立形式上多种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格调上健康向上的网站,也是摆在面前的工作任务之一。
    ③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滋生成瘾条件
    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校园附近的店铺变为商家盈利的宝地,网吧做为一种快捷的盈利手段,迅速在校园周边出现。一些网吧为了招揽生意,不断推出各种便利条件网罗住学生,比如提供包月优惠,吃、玩、住“一条龙”服务等,对学生的各种需求提供充足的供给,为学生超时消费、通宵达旦提供了充足条件,使得有些学生难以抵抗这种诱惑力,长时间沉迷于网吧中。另外,我国对网吧缺乏有效的监控管理,有些网吧在经营中疏于管理,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法律意识和网络安全意识非常淡薄,使得进入网吧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淫秽色情网站和网络游戏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之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对外界的诱惑通常无法抗拒,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网络成瘾”创造了条件[3]。
    ④缺少家庭的沟通与监督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一方面,虽然电脑网络已进入大多数家庭,但是由于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微,因此错误地认为,不管孩子在网上做什么,都比浪费时间看电视要好,于是父母对孩子的上网并不干涉,也不限制他们的上网时间,对孩子在网上做些什么也不过问。另一方面,许多大学生都是远离父母来到异地求学,远离家庭后,脱离了原来那种严管严教的约束环境,来到一种没有家庭监督的无拘无束的新生活环境,于是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逃避学习。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活在家庭结构不健全的环境中,使他们的心理、性格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缺乏父爱或母爱,容易使其心理和性格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往往比较内向、孤僻、自卑。这一部分缺少家庭关爱与监督的大学生便会寻找自己可以倾诉和交往的对象,而网络正好是一个无拘无束的虚拟环境,他们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结束语: 
     大学生网络成瘾不能简单归结于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既有内在的主观因素主导,也有外在的客观因素辅助,主客观两个方面决定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出现和滋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仅凭学生自身的力量很难纠正成瘾行为,单纯教化也难起到有效作用,要真正戒除还需要社会、学校的努力和专业人员的指导以及同学、老师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