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致敬,“无语良师”
发布日期
2019-04-02
浏览人数
262

 “无法言传,您就身教,您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无语良师!”日前,安徽医科大学“东南风”爱心社的20名同学,饱含深情的朗诵《最后的光辉》表达对遗体捐献先行者们的哀思。这也是学校培养未来医生们高尚医德和人文精神的有益尝试。

    从2012年起,每年春分、冬至期间,位于合肥市大蜀山文化陵园的安徽省遗体捐献者纪念碑林前总会有一群医科大学的学生在这里缅怀吊唁。他们致敬的“大体老师”,亦被尊称为“无语良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同学们集体默哀鞠躬、敬献鲜花、表达哀思,缅怀他们为人类医学进步和生命健康事业作出的贡献和无私的大爱情怀。

    “器官捐献教育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形成生命情感体验,进而内化成自觉行为。”和同学们一起参加活动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学生党总支副书记高晓妹说,“这一点与人文精神培育的隐形熏陶不谋而合。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和医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医学生在内心深处积淀出关于生命、健康以及死亡、疾病的正确观念,真正理解医学的含义。”坚持8年的缅怀活动,已经成为安徽医科大学开展医学人文和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遗体捐献者在生命的最后,仍以自己的力量延续生命的价值。”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陈一铭同学说,“他们用自己的躯体告诉我们真实的人体结构,无私地传承着医学知识,但我们没有机会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对他们说声‘谢谢’。”

    在安徽医科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东楼”里,来自临床专业的学生们正在这里上《局部解剖学》。与其他课程不一样,每学年第一节解剖课开始前,任课教师都会带领所有的学生身着整齐的白大褂,向遗体默哀3分钟,并三鞠躬。

    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吴晗同学说:“我们的解剖课很严肃,老师嘱咐我们一定要尊重所有的人体标本,不能拍照,不能嬉笑打闹,对遗体的每一个部位都要认真对待。”在这种庄严的氛围中,医学生们逐渐培养出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恩。

    基础医学院张媛媛老师告诉记者:“在学习人体解剖之前,老师们都会告诉学生,每一具标本都来之不易,让每个同学养成尊重这些‘大体老师’的习惯。这是安医大的传统,早在1994年就已经开始了。”

    安徽医科大学遗体(器官)捐献大学生宣讲团,多次开展宣讲交流活动,宣传遗体器官捐献知识,获得团中央优秀社会实践团队表彰。13名师生也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的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

    在看到镌刻着遗体、器官捐献者姓名的石碑上,第一个名字就是安徽医科大学首任校长、眼科张锡祺教授时,现场的同学们肃然起敬。作为安徽规模最大的遗体器官接受站,安徽医科大学从1972年接受第一例遗体捐献,截至目前,已办理登记捐献志愿者3792人,成功接受遗体491例,接待来访者近万人。(通讯员:程焱 本报记者:陈旭)


时间:2019年4月2日

来源:http://szb.jkb.com.cn/jkbpaper/html/2019-04/02/content_243561.htm?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