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本科生在权威期刊发表SCl论文
发布日期
2019-10-20
浏览人数
1097

始于兴趣 勇于探索 成于坚持

得知论文成功发表的那一刻,他在平静中喜悦,享受着一番辛劳后的踏实与欢愉。这段科研之旅,他就像深山里的旅人,在黑暗中跋涉,他相信远方,终收获光明。他是荒芜中的园丁,虔诚播种,悉心栽育,玫瑰吐芳的那一刻,过往值得。

他是我院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本科生曹凡,以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自身免疫评论》(2018年影响因子为7.716)发表题为《P2X7受体:一个潜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靶点》的综述。近日,他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全球公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兴趣:基于互联网数据的调查》也顺利在线发表于SCI期刊《狼疮》(2018年影响因子2.924)。

始于兴趣,科研梦的萌发

最初接触科研,是曹凡大一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时候:当时感觉自己的科研梦有了萌芽。大赛结束后,曹凡被点燃的科研梦更加坚定了。于是,他开始刻苦努力,想多学一些方法,多掌握一些技能,适当地跳出沉甸甸的医学知识的包围圈,接触不同的思维,进行多样实践,因为火花往往来源于不同模块之间的碰撞,尝试往往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科研是一条漫长而孤独的道路,辛苦的付出、坚持不懈的毅力是必备的品质,机会也需要积极争取。出于对科研的热情,曹凡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密切关注各类消息,《临床科研思维培养与实践》这门选修课让他如获至宝,那也是他第一次遇见指导他的老师——潘海峰。课后,曹凡主动联系了老师,表达了想要参与科研的意愿,潘海峰也欣然表态:我们很欢迎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来实验室。只要你们有想法,愿意付出努力,老师很乐意提供帮助。

得到老师的支持,曹凡欣喜无比,他感觉有了指路明灯。除此之外,曹凡也了解到,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本为本的基本战略,高度重视为本科生尤其是临床医学长学制本科生提供科研平台,大力支持他们参与早期科研,从政策奖励、评奖评优等各方面鼓励学生投身科研的沃土。这无疑为曹凡的科研梦助了一臂之力。

万里征程脚下始。在潘海峰的要求和指导下,曹凡开始学习统计方法和相关软件的使用。大量阅读文献后,他确定自身免疫疾病这一科研方向,并开始整理综述。那一刻,曹凡觉得自己的科研梦终于不再遥不可及。

现如今对于自身免疫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待改进,目前的激素治疗、抗炎药物靶向药等都存在较严重的副作用,部分药物还存在价格高昂等问题。因此,探讨新的治疗靶点非常重要,也很必要。曹凡的综述较为系统地总结了近年来P2X7受体在几个主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和其潜在的治疗潜力,并明确指出此受体可以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靶点,这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勇于探索,TCP助力成功

从日常的医学专业课程学习到艰深晦涩的医学文献,曹凡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从自己的学习和科研经历中,我总结出了TCP原则,就是Time(时间),Concentration(专注)和Patience(耐心)。一定要付出时间静下心来看文献,脱离文献去研究是不切实际的。而且,静下心来看大量英文文献,对我也是一种挑战。

面对数百篇的英文文献,从查询文献到阅读文献,再到进一步梳理与总结,要在茫茫文献中逐渐发掘、总结出自己的思路,使论文不断趋于条理清晰,是从混乱清晰的过程,也是辛苦而漫长的过程。一开始,曹凡也觉得茫然而无从下手,但凭着对科研的热爱,他没有屈服于这些困难,硬着头皮每天坚持阅读,每阅读一篇就写下心得进行总结和完善。隔段时间,他就回头重新阅读一遍,看是否有新的体会,再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这种反复锤炼的过程中,渐渐地,曹凡发现自己阅读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文献愈发得心应手,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也愈发通透。这些进步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为他后来的SCI论文选题及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写作时,曹凡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一方面是长篇英文论文的撰写,需要通过阅读文献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另一方面是论文中的一些插图,也让他大为头疼。阅读英文文献时,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画出总结性的机制图。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软件使用、画图等都需要慢慢学习,这个过程让人很难忘。曹凡说,我也因此在论文写作的同时收获了其他技能,这也是一种锻炼。除此之外,深入认识自身免疫性疾病并理解其机制,也颇有挑战。不同的实验经常会得出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有丰富的理论和文献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与进一步分析。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如何让论文更富有条理性一直是个难点,因为一旦面对数百篇的文献,看了后面就会忘了前面。曹凡便一点点总结,慢慢改善论文的结构,最终使它富于逻辑。

作为一名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专业的大三学生,曹凡面临的课程压力可想而知。十几门课程的考试接踵而至,每个人都自顾不暇、焦头烂额地备考,他却仍能挤出时间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可谓不令人咋舌。而曹凡拼尽全力去做的,就是分秒必争。每天紧张而有序的生活中,论文工作持续推进,而专业课程也并未落下,对于时间的精密把控就是他的制胜法宝之一,张弛有度的工作习惯,让他成为了时间的主人。

成于坚持,未来大有可为

曹凡是一个温和有礼、做事认真负责的人。始于兴趣,勇于探索,成于坚持。潘海峰对曹凡评价道,他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课题方向后,能够迅速制定计划,并做好充分的文献资料准备,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目标。通过潘海峰的帮助,加之自身强大的执行力及刻苦认真、勤于钻研的科研态度,让曹凡的成功显得如此水到渠成。在论文选题、字句修改和投稿杂志的选择方面,潘老师对我有莫大的帮助。曹凡说,我觉得潘老师是个谦虚、严谨、不浮躁、很有逻辑和能力的人,他身上这些优秀品质对我建立起沉下心来、踏实科研的学习态度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甚至觉得,相比于具体的科研能力,这些基本意识形态的塑造,是我从作为科研工作者的他那里领悟到的更重要的东西。

孜孜不倦投身于科研写作的同时,曹凡更不忘谋求全面发展。过去的三年大学生活中,他活跃于各个舞台并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分别获得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安徽省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科普创新创意大赛的校级三等奖、校级一等奖和省级三等奖,以及第四届互联网+大赛校园赛主赛道三等奖,参与了一项省级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同时,他在体育锻炼中也依然没有松懈,2016年我校乒乓球新生杯比赛中,他获得了校园男子单打第八名的好成绩。现任大班宣传委员的他,为集体撰写申报材料并获得了学雷锋先进集体称号;曾任校怡原文学社文学部部长的他,组织多个社团活动,并获得了优秀组织奖、优秀个人奖等荣誉。

曹凡的队员和同学王妍这样评价他:我很欣赏他对待科研的态度。他是清醒的人,在我们还觉得科研可望而不可及时,敢于主动接触,先人一步,有勇气和魄力。科研本就充满挑战,而他刚好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希望他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安徽医科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