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亚球: 奉献一生为革命,初心一刻不动摇
发布日期
2019-11-22
浏览人数
1508

徐亚球: 奉献一生为革命,初心一刻不动摇

 

“听共产党的话,永远不会错!”国庆前夕,一位胸佩党徽、形容清瘦的老人,满怀深情、铿锵有力地在为大家讲课。在座师生深受感动,群情激昂。这是一堂特殊的党课,讲课人为安徽医科大学离休干部徐亚球,已经99岁了。

从血雨腥风的抗日战争到日新月异的改革开放,这位有77年党龄的老党员,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给安徽医科大学党员们诠释了一名真正共产党人对“初心”的理解。

 

“只有起来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

1921年,徐亚球生于江苏省沭阳县闸口庄的一个革命家庭。父亲徐通甫信仰共产主义,于19296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将自家祖传的200多亩土地变卖后的钱款,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19302月被选为中共沭阳县首任县委书记。后来,县委一班人移居徐亚球家中办公和食宿,有的县委委员被安排在闸口小学当教师,课余时间,他们经常教徐亚球及其大哥徐耀球唱革命歌曲。

“提起穷人苦处多,有钱人吃的是鱼和肉,穷人吃的是糠菜萝卜头;有钱人住楼上楼,穷人住的像土丘;有钱人穿的绸和缎,穷人穿的破纳头。贫苦的兄弟们,只有起来闹革命,才能翻身得解放啊。”就这样唱着唱着,耳濡目染,徐亚球弟兄俩深受革命的影响和熏陶,懂得了穷人要翻身、要革命的道理。

193777日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9年,日本人占领了沭阳县城。18岁的徐亚球眼见国家满目疮痍,愤而参加了父亲和大哥徐耀球等党组织成员组织的民兵队伍,开始抗日游击活动。1940年,徐亚球参加了新四军。“越随着革命的深入,自己的理想信念就更清晰了,更坚定了。”194210月,徐亚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为了应对日伪军的扫荡,徐亚球被分配到泗沭县城南区的民兵大队任文化教员,负责文化和政治教学工作。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区委成立了区中队,随后又改编为泗沭县警卫团直属十二连,徐亚球担任该连政治指导员。十二连是守卫泗沭县北部门户的骨干武装,在艰苦复杂的抗日斗争中,徐亚球灵活运用伏击战、麻雀战、侧袭战等战术,袭击日伪军,先后作战十次之多,不仅围攻、袭击了日伪军据点多处,还秘密抓住汉奸、日本特务多人。他还率队取得了“三打刘洪庄”的胜利,拔除了日伪在刘洪庄的据点,有力地保护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在当地老百姓中被传为佳话。

19458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我们高兴得不能自已,纷纷欢呼‘抗战胜利了!’”徐亚球说,“在这极其艰苦的六年中,我和战友们活跃在敌后抗日战争的战场上,这是我参加革命工作跨出的一大步。”

 

我曾冲锋在渡江战役第一线,见证新中国的成立”

抗战胜利后,徐亚球率部投身于解放战争的作战中,并屡建功勋。其中,参加渡江战役一直是他记忆中最鲜明、最让他引以为豪的经历。

渡江战役中,徐亚球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30军第88师第262团一营政治教导员。一营是个加强营,是师团突击营,担负着强渡长江的突击任务。全营共有4个连700多人,包括3个步兵连和1个机炮连,每个连的武器装备相对都较精良,攻守能力很强。身为政治教导员的徐亚球,一人拥有两支枪,一支是手枪,一支是德国制造的可以装20发子弹的“快机盒子”,打仗的时候可以当冲锋枪使用。

1949415日,262团到达无为县泥叉河出口处待命,一营全体指战员把12只船分成前后两个梯队,登陆地点选择在对岸繁昌县“新港”(旧县)和“荻港”之间的“上七下八”的地方。4201920分,长江北岸万炮齐发,信号弹的光亮映红了千里长江。徐亚球和一营的战士们随着一声令下,在我军强大炮火的掩护下扬帆起航。一营的舵手们巧妙地躲过了敌人炮火的袭击,渡船借助人力和风力,直扑南岸。战士们用冲锋枪、轻机枪、手榴弹发起了猛烈攻击,国民党守敌一触即溃,继而南逃。嘹亮的冲锋号中,我军在预定的地点顺利地登上了长江南岸,沿着江堤向东挺进。随后,遵照上级指示,沿长江向芜湖方向进军,一路几乎没有遇到阻力。

23日上午7时许,徐亚球和战士们进入芜湖市区,经长街等地赶到中山码头,占领敌人的海军仓库,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装备。市民们一路燃放爆竹欢迎解放军进城。与此同时,一营所在团部也到达芜湖,接管伪县政府和警察大队。27日,芜湖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渡江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美梦,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能够成为冲锋在渡江战役第一线的战士,成为新中国成立的见证人,徐亚球每每谈起还是激动自豪,心潮澎湃。

 

“再艰苦,也要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06月,朝鲜抗美战争爆发。中国应朝鲜政府的请求,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迅速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徐亚球响应祖国号召,随所在部队入朝参战。他先后任志愿军2688师、76师军法处副处长,奋战前线,成为“最可爱的人”。

26军进入朝鲜后,克服了艰苦困难的条件,先后经历了四次大的战役和两个包围歼灭战,取得了多次胜利。在徐亚球的回忆中,最难忘的是镇守上甘岭北面武圣山时的情景。当时,88262团(后改为军特务团)坚守在这个阵地,8个月里,美军以两个团的步兵和数十辆坦克及大炮飞机,向我军坚守的山头猛烈进攻,进行了20多次的轮番轰炸,但一次次都被我军打垮。我方先后杀敌3000余人,却也付出了副团长以下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徐亚球的一个侄子叫徐访,当时坚守在武圣山背面的防空洞里,因遭受敌机轰炸而壮烈牺牲。

当时部队在山地开山打洞,构筑工事,组成防御体系,没有机械作业工具,战士们就用铁锹和十字镐开山打洞。因为劳动强度太大,十字镐磨成了小锤子,铁锹磨成了锅铲大小,战士们的军衣也都拉扯得破烂不堪。有时,部队的粮食供应不上,只有把后方运来的炒面当干粮,战士们就抓起一把炒面,和着雪水吞下。更有甚者,炒面也没有了,只能在山上挖野菜充饥。祖国慰问团的同志看到这样艰苦的场景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当询问大家有什么要求时,战士们一致地说:“我们只要有粮食、子弹,就能坚持战斗,再艰苦也要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我们战士这种不畏强权、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才能做到。这是任何国家的军队都无法相比的!”徐亚球激动地说。

 

“为了人民的健康而拼搏”

抗美援朝回国后,徐亚球先后任安徽省军区干部文化学校总校政治处主任,安徽省军区政治部直属工作科科长,解放军105116医院政治委员,中科院合肥6516工程筹委会政治部副主任,中科院安徽光机所政治部主任、光机所副所长等职。

1981年,徐亚球来到安徽医科大学(当时的安徽医学院),任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负责全校的党政工作。“文革”后,当时学校的各项事业都处于整顿恢复时期。省委在调徐亚球到安徽医科大学时,要求就是做好拨乱反正的工作。在安徽医科大学工作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徐亚球迅速熟悉了学校的基本情况,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徐亚球和学院党委领导班子一起,大力抓复查工作,处理了相当一部分的冤假错案,并予以平反,落实政策;对学校党组织进行整顿,调整了一些文革中造反派没有经过正当手续而任用的干部,纯洁了队伍。

1984年,徐亚球离休,开始了他平淡温馨的晚年生活。老人常说自己很幸运,13年的战斗生涯,没有负过大的伤;99年的烽火人生,风风雨雨,却没有受到大的挫折。回想起战争年代,徐亚球非常怀念一起并肩战斗和牺牲的战友,因此,离休后他一直致力于新四军历史研究工作。1995年,在一批抗日老战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徐亚球创建了“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淮海委员会”,担任会长。“工作”之余,他还撰写了革命战争的回忆录。“为救国救民,为解放劳苦大众,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而牺牲一切,英勇奋斗!”这是老党员徐亚球同志毕其一生所牢记的使命,也是他入党以来始终不忘的初心。

“徐亚球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老战士,充分展示了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爱党、爱国、爱民情怀,坚定的‘两个维护’政治品质,还有不怕牺牲、一心为党的崇高品质,为我们现在的党员树立了人生的标杆和奋斗的方向!”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对徐亚球的评价,正是对徐亚球一生的生动写照与崇高赞誉。

 

来源:安徽医科大学新闻网